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链接地址:

http://www.licp.cas.cn/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

  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特色鲜明、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

  建所以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获得科技奖励23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8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2项、摩擦学领域国际最高奖1项,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及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催化、润滑和摩擦学理论以及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六十年来,兰州化物所人秉承“立足西部、唯实求真、团结协作、创新奉献”的价值理念,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多套工业生产装置,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明的可用于降低卷烟烟气中一氧化碳释放量的催化剂,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了适合烟草工业应用的含纳米贵金属活性组分的催化材料、助剂和二元催化材料复合滤棒,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发的DH-2型除氢催化剂是国内首创的二氧化碳原料气除氢催化剂,综合性能达到且部分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用于我国大中型化肥厂CO2原料气中氢的脱除,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国家战略高技术领域的固体润滑材料及特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等研究工作,解决了我国战略高技术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绝大多数材料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及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在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还作为参与单位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在工程材料表面的润湿及其调控,强韧与润滑一体化碳基薄膜设计、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从事材料摩擦学和润滑材料研究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领域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自1992年起连续4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研制的固体润滑材料在“神舟七号”飞船上进行了太空环境试验并成功回收,开创了润滑材料研究的新篇章。在分析化学领域,在国内率先完成了球形硅胶色谱填料制备研究开发工作,研制开发出多种液相手性分离填料以及国内急需的专用色谱柱,创造出多项“中国第一”。负责及参与完成的“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毛细管色谱柱”“油田化学品”“地质环境分析”等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10多年来,分析化学学科结合西部地区特色中藏药资源优势,集中开展了西北特色天然药物资源和植物资源的研发工作,其中植物资源化利用和质量标准的研究以及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和总黄酮提取分离关键技术等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有机化学领域,研制的“国产航空煤油抗烧蚀添加剂” 可有效抑制国产航空煤油在使用时对筒壁的坑状腐蚀,加速了玉门原油生产航空煤油的进程,为喷汽燃料提供了合格航空煤油,获得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合成制备的114#硅油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不可多得的优良液体润滑剂。在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方面,围绕在江苏、甘肃等地分布广泛的凹凸棒石的高值化利用,解决了制约凹凸棒石产业发展的棒晶束解离和纳米化关键共性问题,拓展了凹凸棒石纳米矿物的应用范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针对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处理难的问题,研发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解决了我国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的技术瓶颈问题,获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兰州化物所目前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中科院与甘肃省共建的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所级研究单元,分别是: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黏土矿物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此外,研究所还建设了白银中试基地、青岛研发中心、苏州研究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义乌市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功能材料中心。

  近年来,研究所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5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及引用的论文数量名列国内科研机构前列;每年申报160多件的国家发明专利及一定数量的国际专利,授权80多件专利,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和甘肃省名列前茅。

  截至2017年底,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6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人,国际摩擦学金奖获得者1人,“国家***基金”获得者6人,“***”入选者4人,“***计划”入选者7人(包括“青年***计划”入选者6人和“外专***计划”入选者1人),中国科学院“***计划”入选者26人、“西部之光”入选者76人。在职职工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4人(含项目岗位)、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90人(含项目岗位)。

  兰州化物所于1962年开始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设立化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设有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学4个博士招生专业,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制药工程7个硕士招生专业。研究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66人、硕士生导师48人。在学研究生共计318人,其中博士197人、硕士121人。在站博士后18人。建所以来,已累计为社会输送博士、硕士研究生1700余名。现每年招收博士生约60名(含与兰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约50名,进站博士后3至5名。

  研究所建立了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特种润滑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西部特色中药藏药、生态环境材料与工程等4个研究技术平台。拥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百余台。拥有相关领域图书50多万册,期刊1000多种。是甘肃省化学会的挂靠单位。编辑出版《摩擦学学报》《分子催化》《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三种学术期刊。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落实“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更是研究所贯彻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兰州化物所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率先”,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十三五”各项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率先行动”计划,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致力于“三重大”成果,加强重大项目争取,推进科技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推进科学高效管理,落实全面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发展创新文化,保持和谐稳定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努力把全所科技创新和各项工作推向新台阶。